當我們談論失智症時,多數人首先聯想到的是記憶力衰退。然而,最新醫學研究發現,肢體動作的微妙變化可能比記憶問題更早出現,成為診斷失智症的重要線索。
台灣神經內科醫師指出,失智症患者在疾病早期常出現步態不穩、手部精細動作困難等症狀。這些變化往往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卻可能是大腦功能退化的早期徵兆。
研究顯示,阿茲海默症患者在確診前幾年就可能出現行走速度減慢、轉身困難等問題。帕金森氏症相關失智症患者則可能表現出手部顫抖、動作遲緩等典型症狀。
日常生活中,若發現長輩出現以下肢體動作變化,建議及早就醫評估:拿筷子或扣鈕釦變得困難;走路時腳步拖地;從椅子上起身時需要多次嘗試;平衡感明顯變差容易跌倒。
台灣失智症協會強調,早期發現對於疾病管理至關重要。雖然目前尚無法治癒失智症,但透過藥物治療、認知訓練和運動療法,能夠有效延緩病情惡化。
專家建議,維持規律運動習慣、控制三高、保持社交活動,都是預防失智症的重要方法。特別是太極拳、舞蹈等結合肢體協調與認知功能的運動,對於大腦健康特別有益。
家屬的細心觀察往往是發現問題的第一道防線。當長輩出現不尋常的肢體動作變化時,不要輕易歸因於老化,應尋求專業醫療評估,把握黃金治療時機。
【其他文章推薦】
把握兒童牙齒矯正6-12歲成長期
專業板橋植牙醫師推薦
兒童牙齒根管治療不用怕!看牙醫有小撇步
過40歲拉警報?何時該看「不孕症」門診?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相關資料
板橋牙周病治療診所比較專業的醫生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