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主法》邁入3週年 你了解什麼是病人自主權利法?

「病痛與生死長期是華人社會不敢觸碰或討論的話題」,從108年國研院科政中心的民眾關心的百大課題調查中可窺見一斑,該調查顯示民眾相對善終話題,更關注環境、勞工議題、或民生等相關問題。(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亞洲首部以病人為主體的《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以預立醫療決定的方式保障當事人的善終權。立法院榮譽顧問、現任病人自主研究中心(簡稱病主中心)執行長的楊玉欣委員在病主法邁入3週年時刻,帶領病主中心團隊串聯康健雜誌、陳建仁前副總統、作家張曼娟、知名主持人于美人等24位社會影響力人士,推出公益書籍《如果還有明天》。

什麼是病人自主權利法?(圖/病人自主研究中心提供)

透過24位名人對病痛與生死的切身故事,期盼跳脫剛性的法律宣傳,以生命的愛與感動,號召眾人在「還有明天」的時刻,討論「如果沒有明天」的話題。今(26日)病主中心攜手康健雜誌、燃點公民平台舉辦公益串聯記者會暨新書發表會,邀請共筆作者們共同啟動社群串聯,發動#如果還有明天的話題討論,點出「善終」不靠運氣而靠準備,期盼以終點的話題引領眾人重新思考「一路向死的人生,該怎麼活,才不枉此生?」

什麼是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圖/病人自主研究中心提供)

大力支持病主法的衛福部陳時中部長、臺北市柯文哲市長及立法院蔣萬安委員致詞時皆點出病主法的重要性,並結合自身經驗分享。陳時中部長表示:「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精神很好。要有分享、要有信任,要有選擇──交換經驗,對於專業的信任加上自己的思考,來達到自主的目標。」

放棄急救與預立醫療決定(AD)的不同?(圖/病人自主研究中心提供)

柯文哲市長感性分享身為醫師時的經驗,「當醫療技術好到沒有心臟、肺臟、肝臟都能活著,我們面對的是生跟死的界線到底在哪裡?我們要思考什麼樣叫做活著。」一句話點出「如果還有明天」的深沉思考。

病主法不是安樂死。(圖/病人自主研究中心提供)

蔣萬安委員於致詞也點出談論善終話題的必要性:「從善終權開始思考,其實就是思考怎麼樣活著更沒有遺憾。這個話題並不是傳統說的觸霉頭,而是真正帶領民眾走向更幸福的指標。」

病主法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圖/病人自主研究中心提供)

「病痛與生死長期是華人社會不敢觸碰或討論的話題」,從108年國研院科政中心的民眾關心的百大課題調查中可窺見一斑,該調查顯示民眾相對善終話題,更關注環境、勞工議題、或民生等相關問題。

《病主法》與《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不同?(圖/病人自主研究中心提供)

面對超高齡社會以及後疫情時代的挑戰,相關話題的思考與準備更顯其迫切性,病主中心期盼藉由社會影響力人士的號召、真實故事的感動與啟發,同時配合媒體社群串聯的思考與討論,翻轉眾人對此話題的刻板印象──從終點往回思考人生的重要選項,在每一日活得更踏實,在終點來臨的那一刻更圓滿更無憾!

預立醫療決定(AD)簽署流程。(圖/病人自主研究中心提供)

分享此文:

https://healthmedia.com.tw/main_detail.php?id=5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