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EQ從小養成 心思師:親子互動是主要關鍵

臨床心思師許芳綺強調,孩子最先接觸的是父母,再來是其他家庭成員。若親子互動缺少,長期下來能够形成孩子EQ較低。(圖/台北慈濟醫院供应)

兩歲的安安正在牙牙學語,成天咿咿呀呀的發出聲音,父母事情劳碌,放工回家後覺得孩子很吵,拿出3C產品給安安玩,愿望他安靜,有時則會不耐煩的發脾氣,且對新颖的事物逐漸不觉得興奮,有需乞降情緒時都用哭鬧的体式格局表現。

 

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思師許芳綺透露表现,孩子最先接觸的是父母,再來是其他家庭成員。若親子互動缺少,長期下來能够形成孩子EQ較低,學習刺激少、學習速度慢,對新的事物不會觉得興奮。

 

另外,碰到問題時出現波折、焦慮、憂鬱的情緒,且缺少耐烦去嘗試解決問題,也不知該怎样適當處理情緒。孩子的心境一向沒被同理,就會不知該怎样同理別人,轻易產生「横竖你們都不懂我」的设法主意,以自我為中央,衍生行為对抗的問題。

 

心思師許芳綺透露表现,寶寶诞生後,媽媽從逐日吃喝拉撒睡來認識寶寶的生成特質,而寶寶也會回應媽媽,這種循環互動會竖立「親子連結」,這是孩子發展出「平安倚赖」的主要基礎。

 

大多數的母嬰關係都屬於「平安倚赖」,當媽媽暫時離開身邊時,孩子仍有平安感,能夠宁神的玩,且能够讓陌生人靠近,而情緒焦慮時在媽媽回來後轻易被安撫。親子間竖立平安倚赖的關係,有益於孩子將來的情緒掌握、人際發展。

 

另孩子的EQ须要時間的累積與習慣的養成,雖然每個孩子的生成氣質分歧,然则能够透過一样平常的練習逐步竖立起來,引導孩子表達或治理本身的情緒,讓EQ提拔。並提示家中的氛圍、父母間的相處,都是孩子學習表達情緒的範本,父母要先穩定本身的情緒,制止在孩子眼前爭執或出現負面言論。

 

許芳綺臨床心思師建議,重生兒時期不要以為孩子還小聽不懂,父母能够回應孩子的哭聲、笑聲,以簡單的句子與孩子對話,其實孩子能感遭到大人的心情和音調;並鼓勵爸爸主動陪玩,分擔育兒和家事,不僅能竖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也能減輕媽媽的育兒壓力。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於台灣好新聞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其他文章推薦】

※干擾身體自然節律不當燈光影響健康

※到底要關燈睡覺還開燈睡覺?90%的人都搞錯了

※上班昏昏欲睡和燈光有關?揪出5大辦辦公室色溫問題

※在辦公室工作的大家知道辦公室色溫亮度標準是多少嗎

室內燈光亮度不夠怎解決?

※學霸書房的讀書燈光應該是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