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旅遊防災必看!出發前沒注意這些可能回不了家

山區旅遊總是讓人充滿期待,但你知道嗎?根據消防署統計,每年山難救援案件中有高達7成是可以預防的。準備不足往往是造成意外的主因,這份防災備忘錄將改變你的登山安全觀念。

天氣預報是基本中的基本,但多數人只看降雨機率。山區氣候變化劇烈,每上升100公尺氣溫下降0.6度,風速可能增強2-3級。專業嚮導建議同時查詢中央氣象局的『山區天氣預報』,特別注意午後雷陣雨和能見度變化。

裝備檢查清單不能馬虎,除了常見的登山杖、頭燈,很多人忽略『救命三寶』:哨子、保暖鋁箔毯和行動電源。2019年南湖大山失蹤案例中,正是哨聲讓搜救隊在濃霧中定位成功。

下載離線地圖APP如『山林日誌』,並標記緊急避難山屋位置。手機GPS在無訊號時仍能定位,這在2022年奇萊山迷途事件中救了3名大學生。切記要告知家人詳細行程,包括預定下山時間和撤退路線。

高山症不是體能好就能免疫,海拔2500公尺以上就可能發作。出發前一周可做高度適應訓練,途中每升高300公尺休息30分鐘。若出現持續頭痛、噁心等症狀,必須立即下撤至少500公尺。

遇到野生動物要保持10公尺以上距離,特別是台灣黑熊活動區域。去年玉山國家公園就有遊客因近距離拍攝幼熊,遭母熊追擊的案例。隨身攜帶防熊鈴鐺,食物要密封避免氣味外洩。

溪水暴漲是山區致命殺手,看到水變混濁或聽到轟隆聲,要立即往高處撤離。2021年哈崙橫斷6名山友就是低估溪水威力而罹難。過溪時要用登山杖探測深度,水流超過膝蓋就該放棄。

迷路時STOP原則:Stop停下來、Think思考、Observe觀察、Plan計劃。慌亂移動只會增加搜救難度,2018年能高山縱走失蹤者就是在盲目找路中墜谷。原地避難等待救援才是明智選擇。

緊急聯絡方式要記牢,除了撥打112,也可下載『平安通報APP』定時回報位置。內政部消防署提醒,求救時要提供GPS座標、傷病情況和周圍地形特徵,這些資訊能縮短三分之一的救援時間。

【精選推薦文章】
親人突然逝世,該如何安排身後事?桃園禮儀公司提供專屬客製化設計規劃
環保葬與一般葬禮有什麼不同?桃園殯葬業24小時服務
公司新成立尋找
台北記帳士事務所
神桌髒了用乾淨專用擦神明桌的抹布清理
台北葬儀公司推薦,專業協助最終旅程功德圓滿
中壢殯葬業與禮儀公司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