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台北街頭的連鎖超商,櫃檯前呈現鮮明對比:年輕人手機一掃即完成付款,而許多長輩仍堅持從皮夾掏出紙鈔。這種支付方式的差異,正反映出台灣數位金融的世代鴻溝。
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台灣行動支付使用者中,20-39歲族群佔比高達72%,而60歲以上僅佔8%。這種懸殊比例顯示,雖然行動支付已成為年輕世代的生活日常,但對銀髮族而言仍是陌生領域。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距?心理安全感是關鍵因素。多數長年習慣現金交易的老年人,對於「看不到錢」的支付方式存有疑慮。62歲的陳媽媽表示:「手機付款總覺得不踏實,還是拿現金比較安心。」這種對數位金融的信任障礙,需要時間與教育來克服。
事實上,台灣行動支付的普及環境已相當完善。從便利商店到傳統市場,從計程車到路邊攤,掃碼支付的覆蓋率不斷提升。金融科技專家指出,台灣行動支付基礎建設在亞洲名列前茅,技術層面完全能夠支持全民使用。
為縮小數位支付落差,部分銀行推出「銀髮族專屬課程」,由行員一對一教學。這些課程從最基礎的手機操作教起,讓長輩們逐步建立信心。參與課程的70歲林伯伯分享:「學會後買菜方便多了,不用再擔心找零問題。」
另一方面,支付業者也針對長輩使用習慣進行優化。包括放大字體、簡化步驟、增加語音提示等功能,讓介面更親銀髮。有些APP還新增「子女遠端協助」功能,當父母遇到問題時,子女可以透過自己的手機提供即時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老年人都抗拒新科技。部分「數位銀髮族」早已熟練使用各種支付工具。68歲的退休教師王女士就是典型代表:「我現在連去菜市場都用手機付錢,孫子都說我很跟得上時代。」
隨著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推動全民數位金融素養已成重要課題。專家建議,除了持續優化使用者體驗,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客服與爭議處理機制,才能真正消除長輩們的使用顧慮。
從現金到數位的轉型過程中,每個世代都需要時間適應。年輕人可以多陪伴家中長輩學習新科技,而相關單位也應設計更友善的推廣策略。當支付不再有世代隔閡,台灣的數位金融發展將更加全面。
【精選推薦文章】
大台北地區、板橋殯葬業推薦首選
資本額簽證費用收多少才合理
公司新成立尋找台北記帳士事務所
桃園禮儀社為家屬提供最完善的規劃方案
畫下人生圓滿句號提供客製化專屬服務,桃園葬儀社待客如親、視逝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