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是女性生命中的重要階段,但許多準媽媽不知道的是,這段期間血栓形成的風險會顯著增加。醫學研究顯示,孕婦發生血栓的機率比非孕期高出5倍之多,這背後隱藏著哪些關鍵因素?
荷爾蒙變化是首要原因。懷孕期間,體內雌激素水平急劇上升,這種激素會改變血液凝固機制,使血液變得更加黏稠。同時,黃體酮的增加會減緩靜脈血流速度,這兩種變化共同創造了血栓形成的理想環境。
子宮擴張帶來物理性壓迫。隨著胎兒成長,日益增大的子宮會壓迫骨盆靜脈,特別是左側髂總靜脈。這種壓迫導致下肢靜脈迴流受阻,血液淤積在下肢靜脈中,大大增加了深部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
遺傳性凝血異常不容忽視。約5-10%的台灣女性帶有遺傳性易栓症基因,如Factor V Leiden突變。這些女性在懷孕期間發生血栓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8-16倍,需要特別警惕。
孕期活動量減少也是重要因素。許多準媽媽因身體不適或擔心流產而減少活動,長時間臥床或久坐會使小腿肌肉幫浦作用減弱,靜脈血流速度下降,血栓風險隨之上升。
脫水狀況加劇血液濃縮。孕吐頻繁或水分攝取不足會導致體內水分減少,血液濃度增加。這種情況下,血小板更容易聚集形成血栓,特別是在長時間不動的狀態下。
剖腹產手術增加額外風險。與自然分娩相比,剖腹產會使血栓風險增加2-4倍。手術創傷引發的炎症反應、術後臥床時間延長都是重要原因。
多胎妊娠風險更高。懷雙胞胎或三胞胎的孕婦,體內雌激素水平更高,子宮擴張更明顯,血栓風險比單胎妊娠高出2-3倍,需要格外注意預防措施。
靜脈曲張病史是警示信號。孕前已有靜脈曲張問題的女性,懷孕期間病情可能惡化,靜脈瓣膜功能進一步受損,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大幅提升。
體重過重埋下隱患。BMI超過30的孕婦,體內炎症因子水平較高,脂肪組織產生的雌激素也更多,這些因素都會促進血栓形成。
年齡因素不可忽視。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血管彈性較差,血液黏稠度更高,加上可能存在的慢性病問題,血栓風險明顯增加。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