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送王船!

  “一帶一路,王船開路。”廈門非遺專家組組長、原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對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如是評價。

12月5日,福建廈門市鍾宅畲族社區舉行“送王船 做好事”傳統民俗活動。中新社記者呂明 攝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晚,由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報送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中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着“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中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

馬來西亞勇全殿是馬來西亞送王船的保護傳承單位,保存了馬來西亞送王船完整資料。馬來西亞勇全殿供圖

  習俗:東北季風起時舉辦

  廈門市文化館副館長、廈門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蘇華琦告訴記者,“送王船”是閩南沿海先民於明代創造的撫慰、祭祀海難遇難者的儀式。送王船習俗由宮廟或宗祠於東北季風起時舉辦,一般每三到四年舉辦一次。

圖為送王船遊街隊列。中新社記者呂明 攝

  閩南人稱海難遇難者為“好兄弟”,稱“代天巡狩”的地方保護神為“王爺”。送王船儀式開始時,人們聚集在海邊歡迎王爺來到宮廟,豎起燈篙召喚“好兄弟”並將他們從孤獨、漂泊的痛苦中解救出來。也因此,當地俗稱送王船為“做好事”。

豎起燈篙召喚“好兄弟”。馬來西亞勇全殿供圖

  送王時,人們請王爺登上事先精心製備的王船(木質或紙質的船模),民眾以各種藝陣開道,簇擁着王爺巡查社區四境,一路召請“好兄弟”登上王船,隨王爺一同出海遠行,濟黎民百姓,保四方平安。

圖為送王船遊街隊列。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廈門大學教授人類學研究所教授石奕龍自上世紀90年代就研究送王船,參與申遺文本編製。在他看來,“王”,可以視為“一個代表玉皇大帝出巡的大臣”,為地方驅邪賜福。送王船延續幾百年,喚起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

民眾以各種藝陣開道,簇擁着王爺巡安。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送王船陣頭表演。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送王船陣頭表演。中新社記者張斌攝

送王船陣頭表演。中新社記者張斌攝

送王船陣頭表演。中新社記者張斌攝

送王船陣頭表演。中新社記者張斌攝

  非遺專家們認為,送王船作為集體行動,有助於減緩海難等突發事故給民眾帶來的心理震蕩,具有重建社區聯繫和提供精神慰藉的作用。送王船所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

圖為“送王船”活動在福建省廈門市鍾宅畲族社區瀾海宮啟幕。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送王船在台灣地區也頗為盛行。莆田學院台籍教授林孟蓉是一位資深媽祖文化學者,她說,如同於媽祖文化,“送王船也是閩台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

台灣基隆港和平島三府王爺廟供奉大陸漂流抵台的王船。(局部)林孟蓉 攝

台灣基隆港和平島三府王爺廟複製了大陸王船進行紀念和供奉。林孟蓉 攝

  林孟蓉曾在基隆港的和平島上田調一座清代宮廟,供奉的即是從大陸泉州漂流抵台的王船。“那麼巨大的王船被完好保存,還經常請出來在小島上繞境巡安。”林孟蓉說,“不可思議,當時看到蠻感動的。”

  “‘送王船’申遺成功,必將惠及台灣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林孟蓉說。

  見證:海上絲路民心相通

  中國廈門的“閩台送王船”和馬來西亞馬六甲的送王船,分別在2011年和2012年入選各自國家的文化遺產,馬六甲和廈門等地送王船文化交流十分熱絡。

  此次兩國有多家宮廟和社團攜手申遺。其中,馬來西亞勇全殿是馬來西亞送王船的保護傳承單位,保存了馬來西亞送王船完整資料。近年來,勇全殿十餘次赴中國交流,參加廈漳等地的送王船儀式,並和漳州進發宮結為兄弟宮廟。

馬來西亞勇全殿是馬來西亞送王船的保護傳承單位。馬來西亞勇全殿供圖

馬來西亞勇全殿製作的船隻。馬來西亞勇全殿供圖

  馬六甲州對中國事務特使顏天祿擔當勇全殿名譽顧問。他告訴中新社記者,送王船民俗在馬來西亞已有數百年歷史,成為閩籍華人最具特色及代表性的傳統民俗活動之一。

  “如今的送王船已不僅僅滿載海外華人鄉愁,也是國際民間交流紐帶,成為馬中兩國寶貴的文化資源。”顏天祿說。

送王船習俗在馬來西亞傳承數百年。馬來西亞勇全殿供圖

馬來西亞送王船習俗。馬來西亞勇全殿供圖

馬來西亞送王船習俗。馬來西亞勇全殿供圖

  五年申遺過程中,陳耕看到“兩國宮廟代表來來往往,越走越親”。他認為,送王船在異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被各個族群所認同,這一播衍過程說明“海上絲綢之路”民心相通是歷史事實,“也說明中國古代人民對中華文化相當自信”。

  保護:激發可持續發展的文創力

  2019年1月9日,在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和馬來西亞僑生(峇峇娘惹)公會的共同倡議下,成立“中馬送王船協同保護工作組”,指定《送王船聯合保護行動計劃(2021-2026年)》。

  “中國將在鄉土文化語境中確保送王船的活態傳承。”蘇華琦介紹,廈門在現有3個傳習中心的基礎上,將新建3個傳習中心,鞏固儀式儀軌的傳承,鼓勵更多的年青人通過表演藝術和儀式實踐參與。

  “送王船申遺成功,變成了世界文化,是世界各角落華僑華人的光榮。”全程參與了兩國聯合申遺的馬來西亞僑生公會會長顏泳和說。

  顏泳和也告訴記者,當地將加強立法保護,由官方代表及傳承者組成協調委員會。而州政府還將批准將一個海邊場地划為送王船的永久場地。

圖為王船模型亮相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顏泳和介紹,目前,馬中兩國已建立聯合保護共同協作機制,每年定期評估該遺產項目列入名錄後面臨的潛在風險,並針對共性問題制定應對方案。

  “中馬聯合申遺成功,使送王船在世界的‘可見度’大大增加了。”陳耕說,這為廈門和馬六甲兩個旅遊城市提供旅遊文創寶貴資源。他透露,廈門和馬六甲正分別建設王船博物館,組織力量開發文創產品,“激發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創造力’”。

  作者:林春茵 陳悅 呂明 李思源 張斌

【編輯:姜雨薇】 網站內容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其他文章推薦】

佛具宗教文物600坪清幽寬敞的參購空間

※何謂防火泥防水膠防火漆? 分別適用在何種環境中呢?

※麼尚頭皮深層清潔推薦,頭皮的困擾交給專業就對了!

板橋生命禮儀公司用心服務,守住生命最後的尊嚴

※推薦高雄熱泵平價、服務好的安裝廠商

※最即時的今日金價查詢!

的佛號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