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焦點面對面:“嫦五”歸來,“太空快遞”如何用?漫天星辰如何“摘”?

  (中國焦點面對面)“嫦五”歸來,“太空快遞”如何用?漫天星辰如何“摘”?

  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電 題:“嫦五”歸來,“太空快遞”如何用?漫天星辰如何“摘”?

  ——專訪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

  作者 郭超凱

  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完成月球自動採樣后返回地球,成功着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着陸場。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也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中國為何要去月球“挖土”?嫦娥五號探測器是如何再入返回地球?帶回的月球樣品又將如何使用?未來中國還會探索哪些星球?

  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進行權威解讀。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萬里走單騎”結束月球任務返回地球,成功着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着陸場。您能否帶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嫦娥五號探月之旅是如何一路“過關斬將”?期間經歷了什麼?

  裴照宇:嫦娥五號從2020年11月24日發射以來,經歷了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着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進行月面着陸,開展了月面採樣、月面上升、與軌道器進行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之後軌返組合體進行環月等待飛行,然後又進行了兩次月地入射、月地轉移、高速再入地球,大概算下來是11個(飛行)階段。

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后,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中新社記者:您剛才提到嫦娥五號再入返回的方案,為了讓它順利回家,科技人員設計了一種獨特方式,俗稱在太空中“打水漂”。您能不能給我們解釋一下什麼是太空“打水漂”?實施“打水漂”的難度和關鍵點在哪裡?

  裴照宇:這一次嫦娥五號選擇的再入方案,準確地說叫半彈道跳躍式再入。這裏面有兩個關鍵,一個是半彈道,一個是跳躍式。

  嫦娥五號以(每秒)11公里左右的速度再入地球,主要面臨兩個問題。一(是)速度高會帶來力的影響、熱的影響,這個速度比地球軌道再入速度(每秒)七點幾公里,要多三點幾公里。我們採用跳躍式,通過兩次再入地球,增大航程增加再入時間,使得力的衝擊降低,熱的影響也降低。

  採用半彈道式,就是以初始的再入速度、姿態、再入角等作為再入的初始條件,通過升力控制實現對飛行軌跡的航向控制和俯仰控制,這樣就可以更準確地落在預定着落地點。所以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解決了落點精度問題和再入過程的力的影響、熱的影響問題。

  我們平時都玩過打水漂,用一個片石打在水面上,在進入水面之後,水的升力會使片石再一次彈起,然後重力又會讓它再一次進入水面以下。嫦娥五號返回器也大概是這個過程,它第一次進入大氣之後,大氣會給它提供一定升力,升力使得它又從大氣層中出來,進入到大氣層外,然後重力又會使它再次進入大氣層,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打水漂”。

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中新社記者: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面工作期間,只用19個小時就完成了月面自動採樣,比預期要順利一些。回頭看整個過程,您覺得它實際的操作難度是要高於還是低於預期?

  裴照宇:在嫦娥五號任務中,着陸之後的很多環節是過去沒有經驗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月面採樣,因為要採用無人的方式,跟着陸的狀態密切相關,跟月面的地形、地貌、地質也密切相關。在嫦娥五號任務中,採樣雖然只花了19個小時,但是從過程來看,剛開始我們認為(着陸點)表面有點像沙漠與戈壁交界處的地貌,以為(月面)比較堅硬,(後來)用表取方式進行採樣感覺還行,比較好采,所以採樣時間就節省下來了。

  (利用)節省下來的時間,我們又開展一些其它工作,比如國旗展示,有效載荷的第二次全面探測,還有上升的一些準備工作,這些工作原來預留的是8個小時,現在就顯得更加從容。

  中新社記者:嫦娥五號在完成月面自動採樣之後,也進行了一系列工作,其中有一個民眾比較關注,即五星紅旗在月面的“獨立展示”。現在嫦娥五號已經回到地球,網友們也非常好奇,五星紅旗到底是留在月球還是帶回了地球?

  裴照宇:嫦娥三號、嫦娥四號都是落月、巡視任務,我們在落月的着陸器和巡視器表面貼了國旗,這兩次任務的國旗,伴隨着嫦娥三號、四號永久留在月球表面。

  在嫦娥五號任務中,我們採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展示國旗,有一個專門的國旗展開機構。在完成採樣任務后,(嫦娥五號)啟動了國旗展開機構,是從着陸器的側面伸出來的。着陸器在完成採樣和起飛的支持作用后,就永遠留在月面,國旗也會永遠地留在月面。

圖為嫦娥五號着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全景相機拍攝五星紅旗在月面成功展開。國家航天局 供圖

  中新社記者:在拿到月球樣品這份“太空快遞”之後,我們會如何處理?這個樣品對於我們了解月球又有哪些幫助?

  裴照宇:首先要解封,樣品容器是在真空狀態下進行封裝的,進入地球之後,要在地球的環境下操作,不同於一般的罐子開封。解封之後要對樣品進行分樣,進行基本特性、物理化學特性測試。然後要進行樣品登記,給每一份樣品建立檔案。

  從科學研究的角度,我們將制定一個樣品管理辦法,對樣品如何管理,如何分配使用,會做出具體規定。樣品是科學研究重要的基礎物質,一方面我們會組織國內科學家對樣品進行研究,同時管理辦法中也提出積極開展樣品研究的國際合作,我們也歡迎國外科學家來開展樣品研究。

  樣品管理辦法中提到,要成立一個科學家委員會,向國際徵集樣品研究的方案、建議,通過科學家委員會對這些建議進行評估,認為哪些建議有科學價值,樣品使用合理,樣品的管理有序可靠。通過這種方式來決定提供哪些樣品,從事哪些研究。我們沒有提出國別限制,鼓勵科學家進行樣品的研究合作。

  中新社記者:之前曾經有報道提出,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會分為兩份,一份保存在北京,另外一份保存在湖南,這個消息是否屬實?在對月球樣品進行處理、研究之後,我們後續會怎麼去保存這些樣品?

  裴照宇:當時在論證探月工程三期的總體方案時,考慮到月球樣品非常珍貴,應該有一個穩妥的方式來確保樣品安全。所以就想到,一個地方在北京,因為這是地面應用系統所在地,負責樣品的處理、保存、管理等工作。還有一個地方,它要起到異地容災備份的作用,從這個角度說,要選擇地質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大家)認為湖南適合。

北京時間12月6日12時35分,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與上升器成功分離,進入環月等待階段,準備擇機返回地球。圖為軌返組合體與上升器分離后模擬圖。 國家航天局供圖

  中新社記者:除了“嫦娥”以外,中國還有很多寓意深刻的浪漫名字,比如說“北斗”“天問”“天宮”,很多網友也說中國航天人是“平平無奇的取名小天才”,您能否給我們講一下這些重大工程都是怎麼起名的,背後有啥講究?

  裴照宇:第一,中華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創造了燦爛文化,也包括很多神話夢想,這給我們取名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中華民族是一個追求夢想的民族,航天實際上也是一個追求夢想的事業,這裡有很好的匹配性,這是中國文化帶給我們思想的火花。

  第二,起名也是個很嚴肅的事情。任務起名要考慮到名字與任務的匹配性、與神話故事的匹配性,還要考慮到民眾的可接受性和認可性。當然,起名字有一套嚴格程序,一般的做法會先進行網絡或者民眾徵集,之後再請專家進行篩選,留下認可度比較高的幾個(名字),然後再做最後決定。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着陸,標志著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攝影:汪江波

  中新社記者: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航天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難度這麼大,中國為什麼還要去月球“挖土”,探月對於中國航天來說,意義何在?這次任務是否也為中國未來的載人登月做準備?

  裴照宇:(從工程方面看),中國(探月工程)規劃了“繞落回”三步走,通過繞、落,我們掌握了一些技術,通過返回具備了地月往返能力。

  從科學方面,我們通過“繞”進行全面普查,通過“落”進行區域性詳查,但是鑒於重量限制,攜帶上去的科學儀器重量有限,精度有限,無法跟地面儀器設備相比。獲得樣品后,通過地面精細研究,結合“繞”和“落”的科學數據,對月球的認知可能更加全面,也更加精細。

  (至於)探月對於航天發展的影響,打一個比喻,人們對月球的認知,就跟百年前人們對海洋、深海的認知差不多,在100年前我們可能不太清楚深海有什麼,更沒想到我們真有能力、有必要開採出來為人類服務。現在的月球,人們對它的認知還處在這樣的一個階段。

  中國對地球軌道的航天活動已經進行多年,也比較成熟。目前(已經)從掌握空間技術階段拓展到空間應用階段,而月球及深空,我們還很少涉足。月球與深空探測是帶動航天技術發展的好載體,開展月球和深空探測,既是長遠戰略性的需要,也是發展航天技術的需要。

  通過“繞落回”三步走,我們掌握了月球探測基本、主要的技術,可以為未來月球探測、深空探測積累技術、奠定基礎。

  有人評價這次嫦娥五號採樣返回,就像一次無人版的阿波羅計劃。當然,從整個飛行過程來看,與阿波羅計劃是有相似之處的,但是在具體的技術環節,有人和無人又是不同的。

  中新社記者:後續中國探月工程還有哪些計劃和安排,預計將實現什麼目標?

  裴照宇:“繞落回”可以說是中國月球探測的開始,通過這三個階段的實施,我們掌握技術之後,下一步可能是空間技術、空間科學和空間應用全面發展。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空間科學和空間應用,大家提出來月球科研站的概念。打一個比方,我們去南極考察,過去是派船去,每次船去船回的方式,在南極進行的考察活動是有限的,現在我們已經在南極建了好幾個科研站、考察站,這樣在南極的科考活動更有效益了。所以我們想在月面建設一個月球科研站,它能夠更好地服務於空間科學和空間應用。

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中新社記者:建設月球科研站除了是中國的計劃以外,歐空局、俄羅斯、日本也有相關的計劃和安排。未來在科研站建設方面,中國是否有考慮跟國際同行一塊合作努力?

  裴照宇:中國的月球探測越來越開放,更多地跟國際合作夥伴進行合作。嫦娥四號就搭載了4個國家的科學儀器,我們已經對外發布了嫦娥六號、小行星探測的合作機遇。

  在月球科研站方面,中國把它作為未來月球探測發展的主要目標。中國是以開放合作的方式來開展月球科研站建設;我們在國際上提出了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倡議,也得到了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響應。

  另外在行星探測方面,今年7月份中國發射了天問一號,是中國的第一個火星探測任務。按照規劃,中國還將在未來十年內實施一次小行星探測任務,一次火星採樣返回任務,還有一次木星系探測和行星際穿越的深空探測任務。

  整體來看,中國探測的對象已經從月球進入到行星際,探測目標已經從掌握空間技術到全面發展空間技術、空間科學和空間應用,發展方式從以獨立自主為主轉向全面開放合作的階段。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國際上很多國家在開展月球探測,月球探測正在成為航天方面的新熱點,中國也願意在其它國家牽頭組織的任務中參與其中。

  中新社記者:您剛才提到,中國未來的行星探測可能會選擇木星、小行星。中國在“探火”“探月”之後,是否會“淘金”,到金星探測?中國在行星探測的選擇方面,為什麼會選擇木星和小行星而不選擇金星?

  裴照宇:對於行星際探測,中國專家進行長時間論證,想着怎樣以最少代價、最少任務次數來實現更多探測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說,暫時把金星放在一邊。但這是暫時的,我們可能會通過與其它國家合作的方式,來開展金星或其它行星的探測活動。(完)

【編輯:孫靜波】 網站內容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其他文章推薦】

頭髮護理產品百百種,教你精挑細選好產品!

※在家佛具佛堂標準配置說明

電子防盜門,感應門神對於在商場消費上有哪些優點呢?

民生頭條中時工商旺報中天中視,皆被評比具有公信力的新聞媒體

※麼尚頭皮深層清潔洗髮乳,徹底解決頭皮油臭味

※大台北地區、板橋殯葬業推薦首選

※最即時的今日金價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