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腦癱類型都是痙攣性腦癱

小兒腦癱是指小兒在大腦尚未發育成熟之前,因多種原因引起的腦實質損害,出現以中樞性運動障礙和姿勢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綜合症。可伴有智力不足、癲癇、牙齒髮育不良、生長發育遲緩及視覺、聽覺、語言、行為、情感障礙等表現。

小兒腦癱的基本病理變化為大腦皮層神經細胞變性壞死、纖維化,導致大腦的傳導功能失常。用CT或MRI檢查可見大腦皮層不同程度萎縮、腦回變狹、腦溝增寬、腦室擴大等表現。

小兒腦癱的癥狀有:不能抬頭、不能翻身、不能坐、不能爬、不能站、不能行走、足下垂、剪刀步、肢體僵 硬、關節變形、癱軟無力、語言障礙、流涎、智力低下、行為異常等。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小兒腦癱不等於弱智,25%的兒童智力正常,75%的兒童不同程度智力障礙,還是存在治療價值的,不可輕易放棄治療。

在腦癱患兒中,痙攣型腦癱所佔的比例最多,最為常見,伸張反射亢進是本型的特徵。一般低出生體重兒和窒息者易患本型腦癱,占腦癱的50%以上,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肢體異常痙攣性,可隨着成長而發生關節攣縮變形,顯著特點為上肢內旋后伸,拇指內收、握拳,下肢內收內旋,屈膝屈髖,尖足等。

根據痙攣型小兒腦癱患兒的受累部位不同,可將痙攣型小兒腦癱可分為以下幾種:

1.雙重偏癱:四肢受累,但上肢較下肢嚴重。有些學者認為”雙重(側)偏癱”的概念較模糊,不必另列為一類,可歸入四肢癱中。

2.三肢癱。

3.四肢癱:雙側上、下肢的受累程度相仿。

4.單肢癱。

5.雙下肢:僅為雙下肢受累。

6.雙側癱:四肢受累,雙下肢較雙上肢受累更嚴重。

7.偏癱:指同一側上下肢受累,上肢常較下肢嚴重。

痙攣型小兒腦癱的癥狀常在患兒用力、激動時加重,安靜入睡時減輕。由於關節痙攣,自主運動十分困難。嚴重者出現肌腱攣縮,關節畸形。此型患兒的深腱反射亢進。

痙攣性腦癱從治療機理上來講包括三個步驟:解除痙攣、矯正畸形及康復訓練,目前為止,FSPR手術(即功能性選擇性脊神經后根部分離斷術)是首選方法。該術式是通過多導聯電生理技術進行術中監測,決定脊髓神經后根的切除比例,使切除感覺神經的範圍和比例更科學更客觀。全面調整患者的肌肉張力,使痙攣肌肉的肌張力盡量接近正常狀態。

FSPR只是選擇性阻斷部分神經后根纖維,而不會影響支配肌肉運動的神經前根及運動功能。具體的手術部位,可以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而定:在腰椎部進行手術可解決下肢痙攣,在頸椎部進行手術可解決上肢痙攣。腰部和腰骶的手術療效基本一致,目前主要選擇在腰骶的骨尾,降低了手術風險,減少了併發症。部分患者在FSPR后還應施行二期矯形手術。

腦癱治療是多階段的長期工作,需要不同的專業人員協同配合,發揮團隊精神,包括家長的積极參与社會的支持才能更快達到有效地控制疾病癥狀、改善功能治療腦癱的目的。需要重視的一點是,術后的康復訓練是療效的保證,手術解除了肢體痙攣,目的是為日後的康復訓練打下基礎。

網站內容來源http://www.xywy.com/

【其他文章推薦】

隱形牙套療程Q&A ?

※牙套日記!隱適美整牙過程公開分享

※家庭保健,拔罐器製造廠平價販售

※需要中醫醫療器材哪裡買?

※台灣製作拔罐器推薦

※肌膚鬆弛,內視鏡拉皮專業權威醫師執刀,恢復自信光彩

※動物性膠囊與素食軟膠囊差別?